第十九届海口市少儿“蒲公英”书法比赛毛笔类获奖作品点评
发布时间:2021-01-08 18:49:13| 作者:
海口市群众艺术馆特邀知名书法家冯伟老师为第十九届海口市少儿“蒲公英”书法比赛中脱颖而出的130幅作品入围获奖作品中部分毛笔、硬笔作品进行精彩点评。
冯伟,大学本科学历。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,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国学班学员;海南省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,海口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。
作品先后入展“第四届、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”“全国第十届、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览”“全国第二届、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览”等近四十次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专业展览,并六次获得“全国奖”。个人学术论文、生活随笔、书法作品多次发表于《中国书法》《书法》《书法报》《书法导报》。2016年7月,个人创作课题《冯伟行草书历代笔记集萃》入选“中国文联2016年文艺创作资助项目—青年文艺创作扶持计划”,2017年12月21—24日,在海南省博物馆举办“方寸之旅——冯伟行草书历代笔记集萃”汇报展,并发行作品集、评论文集。
家成同学此件作品取法唐代楷书大家柳公权,用笔干净利落,结构精准严谨,尤其是落款水平和正文保持高度一致,可见平时是下过一番苦功夫的,因而才能练就扎实的基本功。提点瑕疵之处,“敛”字和“余”字若再注意一下左右的避让关系,整体效果会更为统一。望小作者在继续深入扎根柳体的同时,还应关注历代楷书大家,拓宽眼界,博采众长。
从晓昀同学此件作品中不难看出,他在褚遂良楷书中是下过一定功夫的,尤其是用笔生动灵活,带有较为明显的行书笔意,左右之间的对比关系协调自然,明显有别于一些过分追求端正而显得缺乏生机的楷书作品,值得鼓励。但个别笔画仍欠精确到位,如“气”字的首笔和“无”字的四个点。此外,行笔如能于轻松的基础上再加沉稳,会更上新的台阶。
在正书占据主流的青少年书法作品中,偶尔出现的行草书总是能让人眼前一亮,尤其是能遵从古帖、不任笔为体的作品。筱雅同学此件作品极具代表性,主要师法《兰亭》和赵孟頫行书,整体流畅自然、生动活泼,当中夹杂个别草书,也显得较为协调。然而,但把行草书安排到大小一致方格中去,改变了行草书“有列无行”的章法特征,无疑制约了它应有的左右对比关系,行气自然也就难以舒展开来。因此,这种以楷书的章法写行草书,偶尔尝试尚可,但绝非主流方向。另外,落款表述建议为李白诗将进酒,然后空一格的距离再写时间、姓名、创作地点会更为妥帖。李白的“白”字,字法不够严谨,容易给人以“向”字之感,这也是小作者今后在创作中运用字法时要留意的地方!
馨文同学此件作品得赵孟頫行楷笔意,用笔干净利落,结构把握到位,难得的是笔画之间的牵丝连带自然流畅,可见已经具备了较强的基本功,同时也具备了临习行书的能力;建议今后可以在此基础上深入研习赵孟頫的行书,加强创作的难度和拓宽创作的深度。另外,还有一个问题是落款稍逊于正文,建议作者还应加强对字法的识记,并能灵活运用。
厚儒同学此件作品师法汉隶,用笔到位,结构准确,整体得方正谨严之意,可见基础打得较为扎实。但小作者临习的是雄强一路的汉碑,因此笔力仍需加强,线条质感还要继续锤炼。另外,“出”字的末笔和整个字搭配起来不太协调,导致整个字在作品中略显突兀。
孝璇同学此件作品写得轻松自如,结构也把握较为准确,除“绣”“津”结构处理略有小疵外,整体还是协调统一的,可以看出平时对唐代书法大家褚遂良经典作品下过一定功夫。但细看线条稍显稚嫩,行笔显得迟疑,建议在加强力度的同时果敢从容书写!此外,学习褚楷,不仅要关注字形,更要体会其变化丰富且富有弹性的线条。
邑铭同学此件作品较好地把握了汉碑《礼器》的特征,字形把握还是比较准确,也能写出笔画之间一定的粗细变化。但小作者今后要注意的是,汉碑的细线条一定要写出圆劲和力道,同时不失自然,切忌抖擞描画而失扁薄。此外,作品的捺笔普遍写得不够自然,个别写得过于凝滞,如“数”字的捺笔最为明显,希望今后创作中要格外注意并避免这个问题。
焓宸同学此件对联作品主要师法《张猛龙碑》,写得较为古朴稚拙,可以看出小作者具备一定的功底。但行笔还是拘谨,如“石”“改”字撇笔的明显迟滞不顺,还未能较好地表现出流畅自然的笔墨韵味。学习魏碑,应在把握法度的基础上写出天真率意,不能把关注点仅停留在字形而忽视对笔意的表达。
雨彤同学此作写得轻松自然,没有一些学魏碑类作品的艰涩感,但仍需加强用笔弹性。比如,“同”“有”二字的竖钩写得松懈,“不”字的长撇显得得绵软,明显力度不足。此外,对联字少,相同或相似的字应要有一定的变化,如“毕”“异”的上半部分,“与”“兴”字的下半部分处理就显得有些雷同,今后创作中应该留心相同字或相近字的变化,让作品有更多可读、可赏、可玩味之处。
云浩同学此件作品主要师法魏碑,书写状态较为放松,写得比较大胆率性,字形大小对比意识较为强烈,作品氛围较为生动,是值得肯定的。但作品细节处理明显不够精到,时见不够到位的笔画和不太合理的结构,如“可”之的口,写得过于含糊;“日”字的倒三角形结构显得生硬;“载”字的车写得太小太偏。此外,一些写得较大的字感觉过于突兀,和整体不协调,还有个别字明显写得不够规范,如“与天地”的“与”字。细节决定成败,建议作者在追求大效果的同时还要体察入微,方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!
韵澜同学此件作品线条厚重饱满,结构稳妥协调,颇有清代碑学大师赵之谦的笔意。细节之处还需要仔细推敲,“云”字的雨部,四点处理较为含糊,尤其右侧,和横钩打在一起,缺乏避让;“千”字撇笔角度弯曲略显做作,“嶂”字的山部比例偏小,显得拘谨。小作者整体把握能力已经初步具备,但还是要再关注细节,力求完美。
锦锡同学此件作品师法《石门颂》,可以看出小作者有一定的灵性,整体比较大气舒展,尤其是正文大字和落款小字对比强烈,形式感鲜明,颇有视觉冲击力!但落款明显太过于随意,很多字写得有失法度,远不及正文,希望小作者今后继续勤加练习,扎实打好基本功,才能走得更远!因为,形式是外在的,技法是内在的;形式是为技法服务,但永远不能代替技法。
荣豪同学此件作品明显取法智永《真书千字文》,已经能初步表现出字帖当中的技巧元素,有一定的基本功;但要注意的是,智永楷书往往初看平常,实际上难度指数极高,行书笔意强烈,结体饱满紧密,牵丝细腻,没有一定的唐楷基础,往往只能得外在,希望小作者今后学习中要多留意。就这幅作品而言,写得较为松动,还不够严谨,“风”“恨”等字结构处理还不够到位,和整体并不融洽。
荣烨同学隶书写得轻松自然,书写感较强,有别于那些刻意描画、拘泥形似的作品。但今后临习汉碑的过中,还是要加强线条力度和质感的锤炼,同时注意起行收的节奏和形态变化,字才能更具内涵和韵味。如作品当中的横笔和捺笔的收笔,普遍就显得单一,希望小作者要多留意。
国硕同学此件楷书作品写得比较端庄宽博,用笔妍润,结构处理也基本到位,整体效果比较统一,带有唐楷大家虞世南、欧阳询的风格,基础不错,建议今后进一步深入研习。此外,这个内容相同的字较多,小作者处理显得明显单一,缺乏应有的变化。如末两列的“之爱”,同一位置上,雷同就显得尤为打眼。此外,第五列“逸”字的点写成中横,总显突兀而有失字法的规范。
嘉琪同学此件作品用笔沉稳,结构把握较好,也能表现出了欧体的特点,可以看出具备较为扎实的基本功,但章法布局的处理则显得不够统一,如上半部分较为松动,下半部分则显得拥挤。另外,字的形态略显平正,建议在今后学习中要多观察和体会欧体险峻的特点。
明翰同学此件作品结构方面把握不错,尤其是线条看起来虽然偏细,但有一定力度,因此立得住纸面,整体效果总体还是协调的,比较明显的问题长横笔收笔动作过重,形成箭头状,以“言”“下”字最为突出。另外,书写还不够流畅,因此线条显得还不够圆厚,时见迟疑之笔,如“之”字的撇、“高”字的勾,明显松懈。建议小作者还是要充分体会毛笔柔中带刚的特性,努力写出饱满且富有弹性的线条。
圣杰同学此件作品师法《石门铭》,线条较为扎实,行笔轻松流畅,也注意到了一定的节奏变化,线条并不平板,且有隶意,可以看出小作者的笔性和悟性,基本功不错。希望今后要进一步加强创作的深度和难度,尝试字数多的内容,灵活处理不同的字,同时还要做到章法之间的协调统一。
美君同学作品师法北魏造像,较好地理解了此类风格的特征,因此整体写得生动活脱,意态盎然,极富生机,值得肯定。但不能回避的一个问题是,作品的严谨程度明显不足。最主要表现在字法的规范方面,如荆、图、夜字,合理性有待商榷,或许此类字法出自北魏造像,然此类碑刻多民间工匠为之,错讹问题不可不察,有失思考判断的生搬硬套,必定会成为硬伤。另外,建议小作者还是要关注法度严谨一路的作品,互为补充,以免剑走偏锋。
梦瑶同学此联取法明显源于《曹全碑》,较好地表现出了平时临帖所学,书写笔调轻松自如。但取法《曹全碑》风格的隶书,不易写大,写大则空,因此建议作者还需加强笔力,让线条更扎实,作品才更耐看、耐品。此外,落款的楷书不是很协调,时间写得过大,名字又偏小,影响了作品的整体感。
屹琳同学此件作品师法清代隶书,写得厚重沉稳,结体严密,整体感觉不错,可见小作者有着扎实的基本功。但部分用笔调锋略显迟滞不畅,如撇笔较为明显;此外,重的线条弹性不足,有失生硬,这些细节问题都是平时创作中要注意到的。建议小作者可以在此基础上在关注汉代隶书,追溯源流,会更上新的台阶。
青少年书法比赛中,行书或带有行书笔意的楷书作品并不多见,写得精准流畅更是难得,其实这和年龄不无关系。此件行楷作品整体流畅,书写性较强,体现出雨轩同学有一定的笔性和灵性。若想继续深入学习行书,建议还是要进一步加强对行书经典作品的深入取法。此作“浑”“许”“叩”“轩”长竖过于雷同,要注意到书写的角度和线条的长度变化。
地俊同学此件作品颜体特征较为明显,写得也比较宽博大方,值得肯定!从作品上看,行笔力度稍欠,因此线条略显筋骨不足,如两个“之”字的捺笔尤为明显,给人一种笔按下去提不起来的感觉。建议小作者再接再厉,继续深入学习,尤其是要体会提和按之间的相互关系,争取更大的进步。
宏台同学此件作品写得很有气势,用笔老练沉稳,颇得颜体正大气象,且出自于7岁小朋友的手笔,这让我倍感惊讶。尤其是大字写得酣畅淋漓,小字写得严谨到位,布局颇具视觉冲击力,大小相得益彰,不失为一件难得佳作。如此年纪,能有这样扎实的基础,希望持之以恒,争取更大的进步!
尚彦同学此件作品在此次楷书获奖作品当中显得非常特别,其一,它并没有像其它作品那样安排在既定的格子中,而是采取有列无行的行书章法,就显得格外生动自然;其二,书写内容没有选择那些耳熟能详的五言或者七言唐诗,而是选取了宋代黄庭坚的书论,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,加上字数也比较多,但小作者把握得很好,章法协调统一,整体也没有明显笔画或者结构尚的失误,书写稳定性较高,是一件非常优秀且又具代表性的作品,其创作方式是值得参赛的同学们参考借鉴的!还有一个细节值得提及的是,小作者对同样的字在处理方法上也很灵活,如两个“处”和“笔”字,可见变化的能力。值得一提的是,很多青少年作者,容易把表示说话意思的“云”字写成“雲”字,但这幅作品并没有,说明也有一定的文字运用功底,值得鼓励!
思语同学此件作品师法《阴符经》,已初见大效果。但细看还是不太到位,如“饱”字写得过于松动,“出”“山”字结构不太协调;此外,线条还需提高弹性,在临习的过程中要留心观察褚遂良楷书极其丰富细腻的用笔变化,方能写出其应有的神采。
海玉同学此件作品取法颜真卿楷书,写得宽博舒展,线条细劲,富有弹性,颇合“颜筋”特征,和很多学颜体却一味使用蛮力、线条过于沉重的作品相比,明显就拉开了距离,也更具思考的深度。建议海玉同学平时可以学习大篆,进一步锤炼线条,深入体会颜体书法的篆籀之气。同时,不满足于写小斗方类作品,适当往尺幅大、形式多样的作品形式去探索。
和一些取法《曹全碑》的作品相比,凡琳同学在线条上明显就比较扎实沉稳,没有他人写此碑容易出现的疲软习气,值得肯定;此外,结构从整体上看妥帖到位,没有太明显的问题,可以看出小作者认真的创作态度。希望今后进一步深入研习汉代隶书,在熟练掌握《曹全碑》的基础上,可旁涉《礼器碑》《史晨碑》等风格接近的经典名碑,不断丰富和夯实笔墨元素,写出更耐人寻味的佳作。
子姗同学作品主要取法清篆,大体的风格特征已经基本把握,有一定的功底,但细看用笔、结构仍欠精准到位,尤其是裹毫涩行的篆书用笔方式,还需要在今后的临习过程中不断实践和加深理解,否则容易落入依葫芦画瓢的习气,这是学篆书必须要注意到的问题。另外,建议也要兼顾楷书学习,相互补充,相互促进。
紫涵同学此件作品师法颜体,用笔准确到位,结构清晰严谨,尤其是落款宽松的安排和正文紧凑的布局,形成了较好的章法对比关系,看得出是经过细致推敲和思考的结果。可见小作者扎实的基本功,建议继续深入练习,同时可以适当逐步加大创作的难度,比如尝试书写篇章精炼的小古文,不仅仅满足于书写字数少的诗词。此外,作品用纸色泽太重,底纹太跳,在一定程度上消减了字的表现力,建议今后尽量选用淡雅的纸张,出来的效果会更好。